联系人:王先生
手机:13818242337
电话:021-55221417
邮件:shyichen#126.com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甲-4
网址:http://old.ycsign.cn
“南京西——黄山”的7102次是一列最普通的超级慢车。但在很多热爱南京的火车迷心中,7102次早已成为一个符号。这是一列由“黄山”开往“南京西”的绿皮硬座超级慢车,全程只有372公里,运行时间却足足要8小时24分钟。其中列车从“南京中华门火车站”到“南京西站”,全程39公里,运行1小时40分钟,票价2.5元。南京西站将于24日22:17停止客运,这将意味着所谓的“小清新之旅”少了一段路程,只到南京站就结束了。
上车前
天南海北1500多人汇聚中华门站
北京、合肥、苏州、常州、巴黎、华盛顿……在23日的中华门火车站,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他们都是请了假、翘了班、爽了约……来送别这最后一趟到南京西下客的“小清新”、送别西站的。而且,每位乘车到西站的市民,只要手中有车票,都能来盖我们的纪念章。所以,我们的盖章台,23日就成了中华门车站站前广场上最热闹的地方。我们的盖章人员连续盖了半个小时,直到印泥用完。据统计,23日共有1500多人乘坐7102次列车体验。
“看到你们微博上有这个活动,我就特地跟公司请了假,票上个星期就买好了。”江苏盐道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陆琪是早上才从外地赶来的,刚下火车,就转地铁来中华门等车,虽然早就听到新闻里说,现在“小清新”车上人太多,但最后一趟,还是想来送送它。来自法国的尼可,也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他穿着轻便的休闲服,背着专业的相机,在为7102次拍照。“法国没有这样的车,所以看到绿皮火车,我觉得很值得怀念。”尼可说。
临近检票,站前广场上拍照留影的人都涌进了候车大厅,走廊里、过道边,甚至在洗手池上,都站满了人。不少旅客拿着手中的手机、相机、DV不停地拍着,记录每一个瞬间。“玩命地拍,就是为了记录下现在的场景,都是为了现在这一刻。”
在车上
车迷们在车上看会车、“唱票”
“现在是2:40,我们现在停在沧波门,为什么停?我告诉你,马上这趟7102次要和北京到温州的K101次会车。这个会车时间不好说,不过不会太长。”“对,马上我们在紫金山附近还要再停一下,这次是技术停车。”“我这两个星期,每周都会来,真是舍不得。”在2号车厢,来自海子网的资深车迷们,都对7102次“小清新”的每一次停车、路过的每一处风景了如指掌。“明天,这趟列车身上的标识牌,就会换成南京-黄山,运气好的话,我们下车的时候,说不定就能看到他们换牌。”江苏盐道的陆琪说,他特地带了个单反来,快门速度很好,就是为了留住这“历史性”的一刻。
“来来来,看看我这边的,都是卡票。”在车厢里,“唱票”活动开始了。海子网的车迷周维龙是车票收藏者中的“票神”级人物,他手里有很多绝版车票。1975年南京到北京的卡票、1967年浦口到北京的卡票、还有难得一见的红色磁卡票……车迷们的“唱票”,也给活动增加了活泼的色彩。“最惋惜的就是以后我们无法在列车上再看到南京——南京西沿途的风景。那些田野、铁路工人的家……这些都看不到了。”车迷们说,尽管大家都对西站、对“小清新”有感情,但大家仍不希望有太浓的离愁别绪,希望能开心地送“小清新”、送西站。
旅客们忙着在车上打票纪念在河北唐山生活的65岁的汤先生,把自己83岁的老母亲也带上了7102次。“我是南京人,后来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但是从小就对西站有很深的感情。”唐先生说。他在南京只停留两天,此次是特地赶回乘坐7102次。记者看到,不少旅客都是“拖家带口”,除此之外,“小清新们也不少”,大家拿着单反相机合影留念,每个车厢里都是闪关灯一片。
最热闹的是4号车厢的补票处。负责补票的乘务员被热情的市民们围在中间。“给我六张连票。”“我要五张!”由于车上可以补“南京——南京西”的7102次车票,大家听闻后便都去打票留念。“南京到南京西以后就不载客了啊,这样的车票以后买不到了!”“很有纪念意义的!”为了留念,不少旅客都去打票,最多的一位甚至打了六张连票。“啧啧,从来没见过票也可以这样子啊!”“我也要!给我也打六张!”
下车了
大家在站台上久久不愿离去
下了火车,站台上人头攒动,大家举着相机、DV,拍车头和车体分离、拍邮车……在站台上久久不愿散去。“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南京西站坐火车,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我跟祖母一起去祁家山,那时南京西站的名字是下关车站,”刚下车的缪印光老人回忆说,“只有一站路。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坐客车,但我们就是要坐火车。”缪老的女儿告诉记者,那时在南京西站坐火车是一种时髦,是很文艺的举动。她对记者说起了对7102次的感受:“原来我们在南京西站坐火车去黄山,沿途都是山林,可现在,大部分变成了楼房。”缪老对记者说,南京西站的停运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他想在有生之年再坐一次7102次,作为心里永恒的纪念。
“走了走了,不能再停留了。”为了维护站台秩序,工作人员不得不让大家赶快离开站台,但每个人的步伐都迈得很慢,不少人走到道路尽头,还转身给西站再留一张影。
“南京西”的标识牌被换下
列车到站,便有工作人员前来,将南京西——黄山的旧的车身标识牌撕下。他们也成为了被各路人马的长枪短炮“围攻”的焦点。而换下来的标识牌,也被眼疾手快的旅客拿去。“以后,这趟车的车身上,就不会再出现南京西三个字了。”一位拿到标识牌的小伙子正小心翼翼地将它叠放好,“我会把它放在家里,每次看到它的时候,都会想起我第一次上大学,就是从南京西站走的,这样我就不会忘掉它。我回去准备给这个标识牌拍个照片发到微博上,告诉大家,从周日开始,所有的列车,都不载客到南京西站了。”
车迷故事
一张保存二十多年的老车票
在7102次列车8号车厢,72岁的周达权老先生正在向记者展示它保存了20多年的火车票。据周老介绍,这张火车票是从南京西站发往黄山的,时间为1984年6月18日。“这是皖赣通车的第一辆车,我特别留下车票作为纪念。”周老说。车票白底黑字,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正面写着出发地:从屯溪到休宁,票价为0.30元。反面写有车次:491。“我当时太忙了,所以买的是从屯溪到休宁的火车票。”周老告诉记者。
周老是上海人,从小就从西站坐过火车。1959年到黄山的一所学校工作后,还曾接待过铁路施工人员。“我订《扬子晚报》20年,前几天看到报上的征文,就给你们写信了!但是我写得太匆忙,写得也不好,我年龄大了,不会用邮箱,只好写信。”周老说。对西站的停止运营,他认为是形势需要,因为毕竟设施太落后,但他仍希望中华门站能够保留,以方便从江西方向来南京的旅客。
这次乘坐的7102次列车车票,是周老上上周买的。“我听说票很难买,所以早早就去买了,在代售点买的,多五块钱,二十八块!”周老笑着说,“我早上很早起来,6点30分坐上了这辆车,特地从黄山赶来,就是想亲身感受一下7102次这最后一次车。”周老左手拿着老车票,右手拿着新车票,“这是铁路巨大发展的一个见证。”周老说。
“我身体很不好,但是还想坐7102次火车,因为它非常有纪念价值。我是皖赣通车的第一个乘客,也是7102次的最后一个乘客。”周老自豪地说。记者采访之时,列车员对记者说,周老是货真价实的“老”乘客:“他爱旅游,年龄也高,乘车也多,我们常碰见。”周老最后说,他愿意将车票献给铁路博物馆收藏。
特地来坐最后一趟“小清新”过银婚
王建民和妻子23日都是特地请了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的。由于王建民参加了媒体征文活动,所以应邀来体验最后一趟开往南京西站的7102次列车,和西站告别。而在活动当天,记者意外地得知,当天正是他和妻子的银婚纪念日。“女儿在苏州上大学,本来女儿邀请我们去苏州过节的,但我们最后还是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坐着7102次,过完我们结婚25年的银婚纪念日。”王建民是个“浪漫”的丈夫,他会在妻子生日的时候,在电台给她点歌,也会在银婚纪念日的时候带着她坐绿皮车,晃晃悠悠地回到恋爱的旧时光。
“今天纪念日,他还特地给我买了个礼物。”记者看到,王建民妻子的胳膊上,挎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一件呢子大衣。检票开始了,两个人乐呵呵地牵着手,走向他们的7102次。
爱拍火车的车迷来拍西站
“海子铁路网”的火车迷刘坤,23日早上特地从扬州出发,赶来中华门乘坐7102次列车,见证她最后一次带客进西站的历史时刻。“小时候坐火车,我就特别喜欢火车头、车厢和车窗外的风景带给我的感觉。”刘坤回忆起小时候对火车的钟情。刘坤爱火车,喜欢拍火车、看火车和坐火车,有时候还会在不经意间在西站买了火车票出去旅行。
“我与西站结缘于2000年,那时我是来南京上大学。不过那时我没有相机,只能用手机拍摄我喜欢的火车。2008年左右,我买了相机,一有空就去拍。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拍摄了几千张火车照片,与南京西站相关的也有几百张。”刘坤对记者说。为了参与这次小清新之旅,他18日就已经买好了火车票。“今天的乘客真多!很难忘!”刘坤说。对西站停运,他虽有些不舍,但仍认为西站的功能正在退化,停运在所难免。“我希望西站能继续发挥余热,让市民有个参观火车的地方。
微博说西站
网友微博直播活动全程
被誉为“最全小清新微博”
作为一列火车,7102次是有艺术性的,她缓慢而优雅地游荡在南京城中,没有一丝焦虑,或走或停,但绝不会错过任何一处美景,从中华门到土城头,双桥门,紫金山,新庄,南京西,7102次一路展演着一场“人、南京城、老铁路”的行为艺术。网友“@秋白晨露1990”在微博上发了十一张图片,略显破旧,闪烁着夕阳余晖的铁轨、“7102次黄山至南京西”的班车、月台上的人潮、空无一人的安静车厢、白底红字的“车厢内禁止吸烟”的指示牌、绿色的座椅、红色的过道、沿途的风景、老码头……一切的一切,都道出自己对南京西站的不舍与留恋。
她说:“在南京完整地走完小清新路线,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再去看看那些老车站,老码头,不知道那些陌生而熟悉的名字,会不会从我们脑海中渐渐隐去。我们是不是更有必要再挖掘一些我们未曾注意但是即将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的印象和记忆?”“聚南京”转发了此条微博后说:这是偶见过的整理得最好的小清新系列。
上一新闻:金属标识标牌的制作起源
上海逸晨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7-2023 http://old.ycsign.cn
电话:021-55221417 QQ:858581411 543366767 Email:shyichen@126.com
上海标识公司,上海标牌制作,商场标识,酒店标识,大楼标识制作,楼顶发光字,导视立牌,房地产标识,上海广告制作,上海广告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链接本网站图片及内容,违者必究其法律责任